二、青葱岁月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遭遇危机,经济大萧条遍及全国。此时的约翰·坦普顿,正是在耶鲁大学艰辛求学的学生。在大学第二年,由于家境局限,学费已无从供给。然而坦普顿却以优秀毕业生称谓,顺利取得耶鲁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不久,因为获得罗得奖学金,坦普顿进入牛津大学巴里奥尔学院深造,两年后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耶鲁读书期间,约翰·坦普顿就显示出对讯息的强烈渴求。而1934年进入牛津大学深造后,自由开放的学风、国际化的教育背景与教学平台,使得坦普顿迅速成长。这个地地道道的田纳西人,被同学称为马可波罗第二。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坦普顿与巴菲特同为价值投资法始祖本杰明·格雷厄姆的门下弟子。1928年,格雷厄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证券分析。1934年,他与多德合著了一本名为《证券分析》的书,开创了用基础分析来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作为投资准则。他的学生坦普顿及巴菲特更是青出于蓝,投资上的成就举世驰名。不仅如此,格雷厄姆与多德也同列20世纪十大顶尖基金经理人榜单,紧随其学生沃伦·巴菲特与约翰·坦普顿。由此,我们可以对证券投资有最基本的了解与总结:成功的证券投资总是相同的,不同的却各有各的不同。良好扎实的教育背景与投资理念是证券投资成功的前提,而作为证券投资最为核心主流的门派之一:价值投资法,时至今日,已然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单个投资人的成长历程各有不同,然而,如果能够把握关键,由来龙去脉顺藤摸瓜,呈现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的成长史,而是精简、深刻、富有启迪的投资之道。
当坦普顿在2004年接受记者专访,回忆如何从一个来自穷乡僻壤的田纳西小伙子成为价值投资的开创者时,他这样答道:“在田纳西我从未见过拥有
股票的人,即使在耶鲁,虽然有成千上百的富家子弟,却没有一个人向海外投资。我认为这并不合理。因为如果他们能扩大投资范围,而非局限于一国,他们会得到更好的结果。然后我做了一个关于投资咨询的行业调查,发现竟没有任何咨询师专门提供海外投资的服务。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在短短6年的求学生涯中,坦普顿可谓度过了一段充实、丰富的青葱岁月。这段时间不仅结识了良师益友,更在于敏锐的观察力、有效的动手能力及判断力的形成。这一切,正是一个优秀证券投资者必备的素质。
经济大萧条对于坦普顿乐观坚强、不屈不挠的个性磨练,应该是影响深远的。坦普顿最拿手的投资法之一便是逆向投资法,即在大众最为悲观绝望时进场,在最为狂喜雀跃时出场。正是大萧条时的危机磨练,使其有了居安思危、长远考虑的眼光。而那份从绝望中看到希望,从绝望的山下砍出一块希望之石的精神力量,却是一般投资者所望尘莫及的。
三、初试牛刀
1937年,从牛津学成归来的坦普顿回到田纳西州的费勒毕恩工作,该公司即为美林证券公司的前身之一。不久又从田纳西州迁至纽约,在华尔街上继续开拓自己的事业。在这期间,他与朱迪丝·福尔克结婚,婚后有三个孩子:小约翰·坦普顿——目前是坦普顿基金会监管人、安妮及克里斯托弗。
1939年,坦普顿利用向老板借来的1万美元,买进所有股价低于1美元的挂牌公司
股票,在104家买入
股票企业中,有34家已经破产。他平均持股4年,获得4倍回报,身价也随之涨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