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20年投资路
李振宁走过的道路对一般投资者很有借鉴意义,他的投资生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最早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如何从一个简单投资者转变成市场前进的推动者,又是如何从市场推动者转变为领先国内的私募基金管理者的。在这一切背后,有着怎样的投资逻辑和财富秘籍呢?
之一:操练,从黑色星期一开始
1985年,李振宁获得中国人民大学西方经济学硕士学位,被选拔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负责股份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
1986年,他作为中国青年经济学家代表团成员专程赴日本考察,与日本大藏省证券局、东京证券交易所、野村证券、日兴证券等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
回国之后,在1987年10月,李振宁来到香港,任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客座研究员,他抵港没几天,就发生了国际股市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背景是:纽约股市经过夏季连创新高后,在1987年10月16日星期五开始下跌,当日跌逾91点(约5%)。之后的周一,即1987年10月19日,香港恒生指数一开市即受纽约影响,恐慌性下泻120点,全日收市共下跌420.81点,收市报3362.39点,当日跌幅超过10%。
受香港暴跌影响,各亚太地区股市开始全面下泻,效应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扩展至欧洲市场,最终绕地球一圈回到纽约,在10月1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跌508点,跌幅达到22.61%,纽约股市市值一日之间消失了5600亿美元,此轮股市下跌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随之而来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
当香港恒生指数从3900点跌到1800点时,李振宁回忆说:"当时中国还没有股市,我虽然研究了美国、日本、香港的股市,但还没买过
股票。到香港工作,给了我一个亲身参与
股票买卖的机会;港股大跌,提供了入市良机,所以我从在美国工作的妹妹那儿借了5000美元,生平第一次买进了
股票。"但在当时,李振宁就表示,一定要买业绩稳定的蓝筹股,"因为那时候
股票还是有纸化的,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过户,在此期间,如果你买的公司倒闭了,你的投资也就泡汤了。"
在这次简单的操作中,李振宁赚了60%,用时仅为半年。
之二:第一桶金
1992年,李振宁回到大陆,他参与筹备一家注册资金为1400万美金的公司,并已被内定为公司的董事常务副总经理。
但当公司正式成立后,他却选择了离开,独自下海,投身于刚刚萌动的中国证券市场。促使李振宁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第一,由于前几年的研究和实战,他对股市的认识比一般人要深入得多;第二,李振宁自己这样说,投资
股票不用走后门搞关系,这种方式比较符合他直爽的性格。
在深证综指还在100点左右时,李振宁开始大胆介入国内股市,当时,他以3.75元的价格买了5万股宝安权证,两个月后,深证综指翻了两倍达到300点,宝安权证最高时涨到每股23元。这一年,李振宁还做过几次类似的投资,初始投入的20万资金迅速增长到500万,李振宁初战中国股市告捷,也积累了自己投资生涯中的第一桶金。
之三:转身私募
其实,李振宁的投资生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他每次都凭借智慧和勇气度过了难关。李振宁说,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人因为炒股亏了几百万就要跳楼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他最多时也曾欠着证券公司3000万。
这笔钱是怎么欠下的呢,李振宁解释,那是一个机构以他名义开的账户,不但在1994年股市的大跌中亏掉了属该机构的1000万,连以每年50%的利息从券商那借来的2000万元也所剩寥寥,于是李振宁被券商追上了门。虽然这笔债务实际上与他无关,但李振宁认为,既然这笔债是用他的名字借的,他就一定要把这笔债务还清,因为与金钱相比,"李振宁"这三个字的声誉更重要。
于是在1995年,李振宁来到上海,与那家券商签订了还款协议,之后他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把账户内的700万变成2300多万,还清了欠券商的2000万,之后,他又用剩下的300万在半年内翻到4000万,就这样,他创造了半年赚13倍的神话。
因为这个神话,李振宁名声大噪,很多大客户、企业纷纷找他做投资咨询。1996年,李振宁开始以个人名义帮别人理财,规模最高时超过了10亿元,可以算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私募基金。
之四:做自己想做的事
1997年,李振宁决定做自己想做的事:"1997年我就对我的总经理说,我要做中国最好的私募基金。"于是他还掉所有的理财盘,着手打造自己的投资事业,上海睿信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应运而生。
为什么他偏爱"睿信"这两个字,我们从《说文解字》中可以找到解释:"睿,深明也;通也。""信,诚也。"--英明而富有远见,诚实而恪守承诺。李振宁说,这两个字不仅是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他最初的信念和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