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雄:你为什么从技术分析转向价值投资?
但 斌:最初我在新兰德用技术分析来研究
股票,后来参与组建巨澜投资,走的也是这条路。对我而言,进入君安证券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在那里我学会了基本面研究。君安研究所与后来的国泰君安研究所非常注重从行业、企业的角度分析
股票,我的投资习惯在这里第一次得以转变。
在投资结果上,我用技术分析没赚到钱,改用价值投资方法后赚到了很多钱,从技术分析到价值投资的转变,是我学习改正再学习再改正不断进步的过程。
张志雄: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您如何评价当年从技术分析到如今的转变。
但 斌:大陆证券市场初期受台湾的影响较大,而台湾流行的就是技术分析,其进入门槛很低。从这点而言,我能从技术分析进入证券行业是较为幸运的。
至于转向价值投资,我认为这是和巴菲特一样的选择。巴菲特刚涉足股市时足足画了10年的图表,师从格雷厄姆后才真正转变成一名价值投资者。
我认为,任何事物都需要经历成长阶段,内地证券市场第一代投资人首先接触到的就是技术分析。对我而言,是在不断遭受挫折,反复学习、体会海外各种投资理念的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一名价值投资者的。
一、投资可以看得久远(2)
张志雄:1991年,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证券专业方面的书,记得有一本台湾人写得很浅显的
股票书籍,我是如获至宝。不过,当时的证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很不欣赏技术分析,他说看到这类股评就让人想起香港报纸上的马经。所以,我在当时就没怎么沾技术分析的边。当然,那时我们在上海证券报提倡的“长期投资”观念也很成问题。说来话长,令我好奇的是,您是怎么想到出来做私募基金的。
但 斌:20世纪90年代在证券机构工作期间,我有很多想法和投资理念,但受制于公司制度和各种内部关系而无法实施。既然在国营机构没有机会,那我自己要去创造机会,最终我选择了做私募基金,我觉得这样才有可能把这么多年的想法和理念付诸实践。
张志雄:当时怎么不去共同基金呢?
但 斌:当时共同基金大多是脱胎于券商,我觉得它们的内部制度差不多,不适合我。
张志雄:从1993年算起,你已有13年的投资生涯。你还记得第一次投资成功的经历吗?
但 斌:1993年,我的公司老板拿出50万元让我替他买
股票,从当年2月到9月,我把
股票市值做到了70万元。有一个很好的回报以后,这些老板的朋友或者一些其他朋友,觉得能挣钱,就拿一些钱来。那时候本加上盈利,差不多2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