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如果投资者学会了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那么股市的每一次下跌都会凸现出投资机会来。
1974年10月初,美国股市暴跌,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几乎所有股票的市盈率都不到10倍,没有投资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市场中弥漫着悲观气氛。
而这时候的巴菲特却非常高兴,他认为这种暴跌凸现出了原来看好的几只股票的投资价值。他在接受《福布斯》杂志采访时说,他就像是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到处都是机会。他以此比喻这时候的股市投资机会多多,因为绝大多数股票的内在价值都远远超出了股价。如果这时候还不买股票,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从历史上看,巴菲特非常善于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这也正是他成为当今全球首富的秘诀之一。试想,如果他不具备这样的本领,而是在股市涨跌中随波逐流,他还能成为“股神”吗?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1972年美国陷入经济危机,物价和油价一齐飞涨,失业率居高不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巴菲特蓦然发现报刊媒体拥有“收费桥梁”——无论经济形势好坏,任何人都要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而且这种媒体在特定地区具有相对垄断权。
看准了这一点,巴菲特从1973年开始在股市中悄悄购买波士顿环球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票。10年之后,当初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已经上涨了20倍,变成了2亿美元,两份报纸的年利润增长率平均高达35%,堪称一大奇迹。
不用说,当初巴菲特在投资这两只股票时,遭到了诸多非议。因为其他投资者纷纷认为,处于这样的股市暴跌中怎么还能买股票呢?可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巴菲特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股市下跌固然是一个需要参考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研究个股内在价值。无论股市宏观背景如何,任何时候都有值得投资的个股。
读过巴菲特相关著作的投资者都知道,巴菲特投资股票有几项原则,一是看得懂的商业模式,二是有利的长期经济环境,三是优秀并值得信赖的公司管理层,四是收购价格合理。巴菲特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在于别人往往只看到其中一点,而他却能通过运用这“四大投资过滤器”来加以遴选。最终能通过这个“过滤器”的必定是好股票。
就拿伯克希尔公司本身来说,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在短短两个月内股价就从每股万美元下跌到每股万美元,恰好拦腰一半。由于主营业务盈利下降、投资亏损,2008年第三季度的利润大幅度下跌了77%,于是有人悲叹巴菲特已经“不行了”,这也未免早了点。
为什么?2008年伯克希尔公司的盈利下降是事实,可是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受到丝毫损失,并且几乎可以肯定,在未来的岁月里这种盈利能力依然保持不变。这实际上就是巴菲特眼里的投资价值。
在巴菲特看来,股市波动是投资者的朋友。其实,无论是谁都不会反对这一观点,尤其是“喜欢”打短差的中国股民,股市波动更是他们的唯一朋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从低买高卖中获取回报。如果股市发展波澜不兴,他们反而觉得索然无味。
然而巴菲特比这些股民高明之处在于,每当股市下跌时他敢于投资,而普通投资者往往是在股市刚刚下跌时还敢补仓,当股市暴跌时要么不敢进入,要么就没有资金,只能望而兴叹了。他们信奉的理论是“止损”,而在巴菲特看来,“止损”完全是一派胡言。
在这方面,美国投资大师彼得·林奇说得更是一针见血。他认为:“如果你的股票下跌10%,你就不敢增加投资的话,你永远不可能从股市中取得不错的收益。”
区别在哪里?就在于是否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所谓止损,实际上就是你把股票买卖决策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股市,而不是股票内在价值,这在巴菲特看来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7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他的老师兼朋友本杰明·格雷厄姆很久以前说过一段有关市场波动心态的话,这是他认为对于投资获利最有帮助的一席话。
本杰明·格雷厄姆说,投资者可以试着将股票市场的波动看作是市场先生每天给你的报价。市场先生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他的情绪很不稳定,通常只会看到上市公司好的一面,所以会提出一个很高的价格;可是有时候他也会觉得很沮丧,看到的只是这家公司的一大堆问题,这时候会给出一个非常低的报价。
本杰明·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是来给投资者服务的,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受他的诱惑反而被他控制。投资者要利用的只是市场先生满满的口袋,而不是他草包一样的脑袋。如果你被他愚蠢的想法所吸引,那么你的下场可能会很惨。
巴菲特总结说,市场先生理论给他的教诲是,投资股票的关键在于考察该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否能稳定成长,如果是,就买入这样的股票;这样的机会发现得越早,就越有更多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进股票。【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采用“四大投资过滤器”马上就会看出股市下跌中哪些股票会凸现出投资价值来。如果股市下跌就不敢买股票,表明这样的投资者不成熟,因为他不善于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