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是一家不同寻常的机构。该公司拥有无与伦比的全球业务,拥有久经考验和深谋远虑的管理团队,拥有人才储备和财务资本,能够延续其卓越表现。
——沃伦·巴菲特巴菲特认为,股市下跌过程中的分期建仓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对于自己一直以来认为是质地优秀的股票,这时候可以开始介入了;一旦介入后被套,也不必过于在意,要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2008年9月,巴菲特在投资50亿美元购买高盛集团的永续优先股后表示,高盛集团是一家不同寻常的机构,该公司拥有无与伦比的全球业务,拥有久经考验和深谋远虑的管理团队,拥有人才储备和财务资本,他相信以后该集团能够延续其过去的卓越表现。
巴菲特的观点与前面埃里克·萨尔兹曼的观点有很大不同。无论巴菲特的上述表示是发自内心还是言不由衷,都无法改变这样两个事实:一是巴菲特投资高盛集团后,高盛集团的股价仍继续大幅下跌,巴菲特被深深套牢;二是巴菲特被深深套牢后依然悠然自得,因为他买入的是永续优先股,只要不卖出股票,他就永远可以享受10%的年末分红,而仅此一项分配就足以令人羡慕了。
由此有人总结说,巴菲特大量收购上市公司,并不意味着股市见底。因为从历史上看,巴菲特从来就不是一位抄底高手。幸好巴菲特也从来不在乎这一点,并且他自己也非常认可这一点,因为他投资股票从来不看股指高低,而是更关心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
在巴菲特看来,只要某只股票物有所值就可以大量买入,所以人们常常会看到,在巴菲特抄底的那些股票中,有许多股票一套就是好几年,可是他从来不急不躁,更不后悔。因为他知道,这些股票买入时其内在价值就已经显露出来了;更何况,他的买入价格要比市场平均价格低得多——如果连他也被套牢了,几乎没有人是不被套牢的。
以巴菲特掌控的伯克希尔公司为例,就在2008年10月的短短一个星期内,巴菲特一连投入上百亿美元抄底金融海啸时,伯克希尔公司自身的股价也下跌了18%,每股价格跌至万美元,巴菲特的身价缩水超过100亿美元。于是,有许多人嘲笑他“抄底失败”了。
如果从普通投资者角度看,这种观点似乎没错,因为几乎所有投资者都遇到过这样的事——追涨杀跌,然后被深套其中。可是,如果用这种观点来看待巴菲特,无疑太肤浅了。
为什么?这并非因为巴菲特是全球首富,是“股神”,而是因为他的投资理念是根本就不看股价一时涨跌。既然这样,如果有人还用股价涨跌来衡量他的投资业绩,就是不恰当的。就好像一个书呆子只喜欢看书、不喜欢打扮,你却和他讨论流行时尚一样不讨巧。
如果仅从短期看,巴菲特买入高盛集团、通用电气公司、比亚迪公司等股票,确实是被套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巴菲特这些投资行为是不是可笑,而是其他人应该好好理顺一下自己的投资思路。这时候认真看一看巴菲特的投资思路,恰恰是一个好时机,能够从中得到诸多启发。
当时的宏观背景是,在美国,个人消费在美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2/3。受金融海啸影响,美国人的个人消费水平大大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惊人。为此,原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于2008年11月明确表示,这种现状迫使政府不得不停止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而把金融救援重点转向教育、住房等非银行消费领域。
受此影响,高盛集团、摩根士丹利等金融类股价立即跳水,从而连带巴菲特在每股100美元以上买入的高盛集团股票,价格也跌到每股70美元以下。
可以说,这时候的巴菲特买入股票后被套是必然的。不只是巴菲特,这种行情下跌中任何人买入股票都只能被套,这一切都不奇怪,因为市场走势只有一个,那就是向下。可是这种暂时被套,对做长期投资的巴菲特来说一点都不用紧张,因为他对这样的事例经历多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4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先后在1967年买入了国家财产险公司、1972年买入了喜诗糖果公司、1977年买入了水牛城日报、1983年买入了内布拉斯加家具中心、1986年买入了斯科特-费策公司……要知道,当时这些公司的情况也都非常困难。他在评估这些收购案例时,关心的并不是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具体走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态度或是美国总体经济的发展,而是这些上市公司本身的发展前景如何。只要这些投资目标本身的内在价值不错,买入价格又可以接受,那就不用过多去考虑其他因素。
那么,再用巴菲特的这一观点来看他在2008年抄底金融海啸时被套的那几只股票,也许我们会发现,几年之后,笑到最后的还是巴菲特。【巴菲特股市抄底秘诀】巴菲特认为,不要过于在意建仓后被套,在不断下跌的行情中谁都无法避免买入后被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关心股票本身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股票指数的具体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