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电子:伪造的“蓝筹股”
2001年9月7日,称雄五年的绩优大哥大、科技王中王东方电子首次披露,“因公司涉嫌虚构利润和操纵股价,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该股股价立即大跌,市值折去逾七成,把数以万计的投资者推进了深不见底的陷阱。
从东方电子的财务报表看,公司净利润从1997年的7061万元增长到2000年的47296万元,增长了6.7倍;净资产收益率平均高达30%。这在上市公司中是不多见的。因此东方电子曾连续三年被中证报和上海亚商评为最具潜力上市公司的第一名,被投资者公认为是真正的“蓝筹股”。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则也会发现其中有些不可解释的东西。该公司在1999年、2000年和2001年上半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85576万元、137501万元和70292万元,而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也随主营业务的增加不断的增长,增长幅度甚至大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应收账款期末余额已经高达58230万元,占2001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的82.8%。在应收款增加的情况下,东方电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为-4595万元,这说明公司的赢利能力和流动性正在下降,财务状况正在恶化。
另外,东方电子的利润率也出奇的高,2000年为35%,远远高出其它几家同行业上市公司,当时就有电力自动化行业的技术权威,某大学教授提出质疑,认为单从工业企业的角度来说,百分之三十几的利润是不可能的。一般来说,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在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几才是比较实事求是的。
如果投资者在东方电子大显神威的时候,能够冷静而客观地分析其财务报表,是不难发现其中一些弄虚作假的蛛丝马迹的,但事实上,相当多的投资者仅仅是简单地看了几个财务数据,甚至单纯听信了一些股评人士或者证券媒体的鼓动,就把这只弄虚作假的股票当作了真正的蓝筹股,因而大举介入,很多投资者还是高价介入的,结果公司造假的丑闻败露后,他们便成了违规违法者的殉葬品,投入的血汗钱灰飞烟灭。
蓝田股份:“渔塘里放出的卫星”
从蓝田股份公布的财务报告来看,该公司上市后一直保持着“优异”的经营业绩: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近10倍;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4年时间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上市后净资产收益率始终维持在极高的水平,最近三年更是高达28.9%、29.3%、19.8%,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位于上市公司的最前列。作为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业绩确实出乎一般人的想象。
蓝田股份的业绩神话,最终被中央财大的一位女教师刘姝威戳穿了。刘姝威本来是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和,她只用了大学中最基本的财务分析方法,用了最基本的20个比例,就发现蓝田公司已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完全是依靠银行的贷款维持运转,并拆东墙补西墙地支付银行利息。出于对银行及国家的责任感,刘姝威写出一篇600字的文章发表在金融内参上,一个造假大案由此大白于天下。
刘姝威等人是如何识别蓝田股份的造假黑幕的呢?其实他们并没有用什么高深的理论,更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手段,而只是根据其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了其中的破绽。
其一、应收帐款怎么会如此之少?该公司2000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而应收帐款仅857.2万元。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无法想象,一家现代企业数额如此巨大的销售,都是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完成的?
其二、融资行为为何与现金流表现不符?2001年中报显示,蓝田股份加大了对银行资金的依赖程度,流动资金借款增加了1.93亿元,增加幅度达200%。这与其良好的现金流表现不太相符。按照公司优秀的现金流表现,自有资金是充足的,况且其帐上尚有11.4亿元的未分配利润,又何以会这样依赖于银行借贷?还有,2000年该公司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量7.86亿元,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则为-7.15亿元(绝大部分是固定资产投入),这两个数字极为相近,这是巧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