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香港仍然在努力摆脱1997年金融风暴、2001年网络股泡沫破裂所带来的影响,这些经济问题导致香港股市也非常清淡。这其中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当时刘明达投资香港股市采用汇丰的交易系统,这个系统与国内的交易系统有个区别,如果你下单委托,就可以一直放在那,你今天下了单,如果不撤单,一年之内都有效。即便如此,有时候下了单子,一个星期都成交不了,所以可以想象当时那个市场的清淡程度。那次刘明达买了300万股同仁堂,也是花了很久才最终成交。
透过清淡的交易,刘明达也看到了香港市场的进步。香港市场的投资客并不像国内市场的股民那样频繁做交易,而是认为如果一家公司值得持有,那就一直持有,直到有合适的价格、机会才会出手。
虽然买进了同仁堂,但按照当时刘明达的想法,并没有期望在这只
股票上获得暴利,买进时想法十分简单,就是认为只要股价足够便宜,肯定会有所回报。本来刘明达买入同仁堂时每年只想赚8%,但是市场给了他这次正确投资以高回报,进入2004年,同仁堂一路上涨到8元多,一年左右的时间翻了一倍,这在当时的熊市中是非常难得的。就在这个价格区间,刘明达毫不犹豫卖掉了所有的同仁堂。
目前同仁堂股价已超过20元,在刘明达卖掉的价位上又涨了一倍多。就这一案例,以今天刘明达的投资视角而言,并非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但事后刘明达并没有后悔。刘明达认为,没有人买进
股票后就准备持有3年、5年、10年甚至一辈子,那肯定是骗人的,即便巴菲特也不会如此操作的。2007年中国证券市场广为人所知的一大事件是,2007年10月巴菲特卖掉了持有一年的中石油,赚了约20亿,但巴菲特卖出后,中石油继续大涨,有人就说"股神错了"。
刘明达是这么理解长线持有的:只有当一个投资者持有一个
股票2年赚了2倍,持有5年赚了10倍之后,这种刺激、经验才会在投资者的投资经验上形成自我加强。例如在熊市中,因为集体性恐惧,很多有价值的
股票就会被低估,这时候是买入便宜货的好时机。同仁堂就是一个熊市中好公司被低估的例子。但股价便宜、价值被低估依然是一个难以把握的尺度,这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司区别对待。
马钢是刘明达在香港市场操作的另外一个案例,刘明达买入马钢时其股价只有3毛钱,而是时,马钢的每股净资产就有2元钱。刘明达认为,当时马钢的股价的确很低,因为钢铁是周期性行业,市盈率低,股价低是经常的现象。而刘明达在买入马钢时,只是认为因为价格超低而风险较小,但并不期望马钢能从3毛钱涨到超过2元钱。在刘明达买入马钢半年后,马钢股价一度涨到1元钱左右,近3倍的收益,刘明达毫不犹豫出手了。而此后不久,马钢又从1元钱跌回3毛钱。
从一个案例中,刘明达得出结论,公司的净资产不足以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包括股价。而事实上,直到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依然以净资产作为评价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刘明达认为,这可能会产生一些错误。
"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最核心的是要看这个公司给股东带来多少回报。比如,你花了巨额投资,在南极建一个高楼大厦,或者建个别墅,建这些别墅会花很多钱,但它们有商业价值吗?没有,赚不到钱,从投资角度这个投资很失败,即便你投了10亿,现在5亿卖出也没人要。所以,以公司净资产来评价股价高低是很荒唐的。"刘明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