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9年网络股高潮期,刘明达还曾一次对一个小波段的预判,显示了他已经有了良好的市场感觉。
5·19行情启动后,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到1999年6月下旬,上证指数已上涨近70%,涨至1700点附近。各种层面的信息开始支持这种非理性的上涨。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6月25日,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但这时,当刘明达看到市场上几百只
股票都在整体上涨,他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了非理性的狂热阶段。
6月下旬,刘明达到一家证券公司去讲课,他提出,短期内股市可能有个重挫,以令狂热的市场有所警惕。果然,不出一周,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沪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来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立法。
而值得一提的是,刘明达在网络股高潮中隐退,2001年初全身而退,避免深陷于即将到来的长达5年的熊市,而这轮熊市尤其是给网络概念股以致命的打击。而这种全身而退的先见之明,充分显示了刘明达基于多年研究、实战经验所历练的市场感觉。
之五:在熊市中寻找机会
5·19行情结束于2001年6月14日,当天媒体刊登国务院《坚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当天大盘冲高到2245.44点,之后开始一路调整。
这是一轮长达5年的熊市调整,政策层面的股权分置成为市场普遍认为的利空因素,不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股市难有抬头之日。作为一个职业投资人,在熊市中摸爬滚打最是难熬,但刘明达却以独特的韧性在其中寻找机会。
自2001年股市开始调整后,各方面开始聚焦中国股市历史遗留的股权分置的结构性问题,对中国股市内在性结构问题开始争论、辩证、提出解决办法。虽然大家对证券市场还在不断关注,但其中的喧嚣却在一点点在消退,二级市场迎来了平淡、漫长的向下调整期,到2001年10月19日,上证指数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已经下跌到了998点。
悲观情绪开始在中国股市里漫延,一些人认为股权分置问题可能几十年也解决不了,他们纷纷离开了市场,而更多的私募资金则将投资对象瞄准了海外市场。
市场中永远有一些人能够比其他人更为敏感地把握投资机会。这些先知先觉者关注到:"中国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都处在经营结构转型期。"而中长期支撑中国股市可能走出低迷的因素,除了股权分置改革在渐近推展之外,中国经济整体持续、稳健的高增长也为今后可能到来的新高度酝酿着力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调整来自于中国经济自身自我改进、自我进取的力量。结果,一直被各种概念所掩盖的内需增长对中国经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了极强的爆发力。
刘明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2001年果断将研究、投资的方向转向享受内需增长带出巨大推动力的上市公司,尤其是以内需消费型公司为其主要研究、投资对象。而且,随着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公司越来越多,刘明达将主要的精力投向香港市场。
刘明达2003年在香港市场投资的同仁堂科技,就是这类品种之一。为什么偏爱这家公司,刘明达的看法是,同仁堂做的绝大多数都是非处方药,是基础消费品,而且客户群广大,并且同仁堂每年有8%的分红,有持续可靠的现金流(对现金流的重视是刘明达从网络股爆炒后反思得来,上一轮暴涨的网络股多有概念,但现金流、盈利能力很差)。除了上述因素,同仁堂还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品牌,当时同仁堂二级市场价格只有4元多,于是刘明达坚决买入同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