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普通股价值建立在公司报告的每股收益基础之上的情况下,公司管理者通过随心所欲的和不正当的方法控制公司股价水平可以说是易如反掌。尽管我们可以肯定绝大多数管理者是诚实的,但是疏松的和“别有用心”的会计方法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通病也是不可否认的。
——本杰明·格雷厄姆
【格雷厄姆投资理念】
格雷厄姆认为,即使股价是建立在每股收益基础之上的,通过人为和制度的因素控制股价也易如反掌。
也就是说,无论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还是会计制度本身,要想通过捏造公司收益并借此来影响股价变动,仍然是司空见惯的。与此相比,投资者还很容易被蒙蔽。
他说,投资者特别要关注上市公司主动更正相关数据的行为。在这些数据变动中,必定存在着某种隐情。据此深入挖掘,很容易发现问题。
例如,美国股市中有一家克拉夫特乳酪公司,它在1927年之前有相当一部分广告支出被列入递延费用,准备用今后的经营成果慢慢摊销。比如在1926年,该公司大约投入100万美元广告费用,其中只有一半被列入当期费用、冲抵收益。
按理说,另一半费用应该列入递延费用账户的,可奇怪的是,该公司却把这部分已经支出的广告费用用来冲减利润结余;更让人看不懂的是,在递延费用账户中,在过去几年累计结转的余额中,大约有48万美元通过冲抵利润结余而被一笔勾销。
就这样,1926年出现在该公司向股东大会提出的财务年报中的收益总额为万美元。1927年,该公司准备将增发的股票申请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了,大概是发现上年这样的账务处理容易引火烧身,于是又将已经公布的1926年的总收益万美元重新更正为万美元。
格雷厄姆说,如果不是该公司不打自招,许多投资者都会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该公司的总收益实际上只相当于原来公布的43%。
他认为,上市公司偶然产生的盈利或亏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冲抵当年经营成果,确实是一件不容易把握的事。
尤其是遇到1932年这样的股市大崩溃,几乎每家公司都为在当年的收益不至于过于难堪,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很不恰当地调整盈亏账户。
遇到这种情况,投资者为了恢复当年收益的真实面目所作的努力,许多是徒劳的。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收益是捏造出来的,令人防不胜防。
例如,1932年美国机械和金属公司用巨额费用冲抵盈利,从而造成过度亏损。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未来的利润账户增添一些亮色。
1932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余额为200万美元。据此进行倒推,该公司1933年的收益大约有20万美元。而现在该公司通过盈亏调整,把存货和应收账款余额调整为160万美元,这就意味着该公司1933年的收益大约可以相应增加40万美元,增加到60万美元。
别看这60万美元的金额好像并不十分庞大,可是要知道,如此这般调整后的收益,却比原来增加了2倍。也就是说,这使得它的真实收益在原来的基础上扭曲了3倍。
格雷厄姆说,这个例子是比较恶劣的,也是比较典型的篡改账目。
由于从盈利或资本中计提资金,把它作为收益来对待,这种会计舞弊方法并不为广大投资者所熟识,甚至连专门的证券分析家也很难察觉,法律部门和股票交易机构对此好像也无可奈何,所以这种危害很严重。
再看看捏造收益的另一种常用伎俩:存货的亏损。一般来说,除非遇到非常特别的外部经营环境,否则在把存货的价值减少到市场价值同等水平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冲减当年收益,而不是冲减往年利润。可是,这个问题同样不被广大投资者包括证券分析师所关注。
1925~1927年,当时美国市场上的橡胶价格波动得非常剧烈。在此期间,美国橡胶公司为了提取存货储备和减计存货价值的需要,冲抵了万美元收益。可是在递交给公司股东的年度报表中,却没有包括在收益项目中,而是以调整往年利润的形式出现了。尤其令人惊讶的是,该公司在1927年有891万美元的存货亏损,明显是用来自它的子公司天然橡胶制造公司转入的800万美元的往年收益冲抵的。
该公司为什么要这样调整呢?原来,如此一来,公司每股收益数据就出现了明显误导结果。如果没有这种非法调整,1925~1927年间该公司每股收益年平均可达美元,而经过这般调整后,每股收益年平均只有美元了,对投资者产生了严重误导。
格雷厄姆指出,类似于这种调整收益的例子,不只存在于存货调整中,在折旧和摊销费用等的调整中比比皆是。当投资者发现这种非正常调整因素后,必须弄个一清二楚,否则很容易导致错误决策。
【格雷厄姆智慧结晶】
格雷厄姆认为,对于不具备财务知识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要识破管理层或会计方法调整收益的伎俩是困难的,但可以从上市公司主动调整数据中发现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