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中,关于无为的论述可谓浩瀚之极。然而,后世所有论著都不及"无为"思想的鼻祖老子在《道德经》中的微言大义。尽管常被人误认为是遁世消极的思想家,老子在他那本立万世而不衰的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治国之策: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我无为,而民自化。 李世民是如何承老聃遗风,以无为而治国的呢?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这样一段话也许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味之大道哉?" 天下英雄所见何其相似?若有幸生活在盛唐之年,巴菲特恐怕也能出将入相。因为他深谙东方智慧中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巴菲特的用人之道与《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阐述有惊人的巧合之处。管理中,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给每一位经理人一项简单的任务,希望他们按照以下3种假设来管理公司:他拥有公司100%的权益;他本人及家人的唯一财产就是这家公司;他100年内不会将公司出售或与人合并。 在东方,无为而治是帝王之道。当然是需要胸怀的,巴菲特在他长年的修炼中,也做到了"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我们取消了通常与CEO相伴的仪式性和与经营无关的活动,经理人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时间表。" 巴菲特还告诉他的经理们,他们的任何决定都不应该受会计因素的影响。我们要求经理人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而不是怎样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这与道德经"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是何等的契合。 李世民无为而治国是因为他在某些方面有所为。求贤若渴,人尽其才。贞观之年朝廷可谓人才济济。房谋杜断、魏征直谏成为千古佳话,这只是李世民善用文臣的一面。殊不知,那位能够"弯弓搭箭逐群雄、跨马横刀打天下"的天子还是武将们的领袖。有意思的是,李世民是历史上屈指可数的"重感情、讲义气"的开国之君。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韩信式悲剧并没有发生在唐朝的开国元勋身上。李世民不仅重视人才,而且在《帝范》一书中,还专门写了《用贤》一篇,嘱咐其子孙要世代牢记。 3?无为而治的要义 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要素是信任。 我们的这种管理方式也使得我们能够轻易地拓展公司的经营活动。我们读过有关一个人只能管理多少下属的论文,但对我们而言,这毫无意义。当你拥有了能干的经理人,那么即便你直接管理着十几位、甚至是更多的经理,仍然能够有时间在午后小睡。相反,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位虚伪、无能的经理,即便只有一位,你也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管理方式使得我们的经理人能够处于最佳的状态。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巴菲特并非不知道管理企业的难处,按他自己的说法,"我购买并管理了大量不同的企业25年之后,还是没有学会如何解决公司的问题,但学会了如何避开这些公司。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已经非常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