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修之于乡
在把自己的炼金术"修之于家"之后,巴菲特再接再厉,尝试着"修之于乡",建立了更多的炼金炉。1957年,27岁的巴菲特掌管着三个合伙企业共计30多万美元的资金,年末数字变成了50万美元;28岁的时候他合伙企业数目达到了5个;4年后,巴菲特旗下的合伙企业数目达到了10个;7年之后的1963年,第一个合伙公司里投放进去的10万美元在经过了巴菲特炼金炉7年修炼之后,出炉了720万美元,32岁的巴菲特个人身价变成了102?5万美元。
已然成为年轻百万富翁的沃伦·巴菲特将自己身边的10个小炉合并成一个大炉子,巴菲特旗下的10个合伙企业合并为"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每个合伙人最少得给大炉子放进10万美元才能入伙。1962年,他以7?56美元每股的价格购买了一小部分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
股票,这是一家位于马萨诸塞州新贝德福德的一个成衣生产线制造厂。这个眼看着日益破败的烂企业被巴菲特接手后进行了大力改造,变成了一座神奇的炼金炉。借助它,巴菲特"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日后不仅让世界各地一批认同、信赖巴菲特的陌生人成为亿万富豪,也让巴菲特这个炼金道士成就了一代股神的美名。
巴菲特的投资生涯是极其成功的,却绝非一帆风顺。在1973年前后,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的股价从90美元下降至40美元,降幅高达56%;在1987年,公司的股价又从4000美元的高位俯冲了1000多美元,降幅25%;1990年,公司的股价从9000美元附近跳水至5500美元;而在1999年,声称每年要高过道-琼斯指数10个百分点的股神在股市里被道-琼斯指数远远抛在了20多个百分点之后。
一般投资者碰到这种情况,他的股东(合伙人)大多会选择另起炉灶,但是巴菲特的股东却十分坚定地站在巴菲特的背后。之前在巴菲特的领导下他们是赚得钵满盆盈的搭便车者,而这时候他们则是巴菲特最坚定的支持者。
这些股东为何会将巴菲特当成自己最忠实的合伙人呢?如果我们翻看巴菲特的股东名录,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股东都是巴菲特的亲朋好友。根据2004年左右的数据显示,巴菲特为自己的老家--奥马哈制造了208位亿万富翁。
就像巴菲特喜欢在自己熟悉的公司上持有
股票一样,他总是倾向于和自己认识的人合作。儿时在巴菲特祖父家打杂的查理·芒格后来成为他的商业伙伴,他高中的弹子球合伙人后来成为他的股东之一,他的牌友比尔·盖茨最后也成为他的股东之一……
在我们抱怨找不到生命中的贵人时,巴菲特已经在身边的人中开始寻找自己的合伙人了。
巴菲特尽心尽力为合伙人做好投资,甚至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他多次在自己的年度报告里说有人的业绩做得比自己更好,并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保持骄人的成绩。然而,幸运的是巴菲特最后还是战胜了大盘。他的自我揭短在人们的调侃声中也抬升了他诚实的信誉。
当然,忠实也不是事无巨细都要向自己的合伙人说明,巴菲特站在朋友的立场,只把最有利于自己股东的消息透露给自己的股东,不掺杂任何不必要的信息。巴菲特第一次投资
股票是和自己的姐姐一起买的,这支
股票从38美元跌到了27美元,姐姐也开始埋怨巴菲特。在
股票回升至40美元的时候,姐姐便急着出手,结果每个人只赚了5美元。不久后这支
股票涨到了200多美元。巴菲特从这次的经历中知道:在合作中,不要让不擅长的人做决定。
坚持"合伙人是熟人"和"专家投资"的巴菲特在长期的运营中终于赢得了股东的认同。这份认同也支持着他越过一个又一个事业的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