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ading Desk 交易室里的风光
这像个巨兽般庞大的高科技压力锅,
每分钟都有人赚到或赔掉数百万美元,
电话忙线的灯持续地亮着,
电脑荧幕随时闪着最新的行情报价,
有的绿,
有的红,
有的亮,
有的暗。
我们在脑子里想像一下,假设有这么个房间,面积是半个足球场大,里头排列着桌子、电脑、以及电话线,再想像里面有好几百个人,坐在桌子前面,看着电脑,手拿着电话筒,每个人同时都在讲话,呼喊,要不就是大声嘶吼。或者,还有个方法更好,想想看
有个家庭,每个人都叽叽呱呱很爱讲话,围在一块儿吃晚餐,把这样的景象放大100倍,就成了华尔街交易室里终年的声光景象。在交易室里,经纪商和交易商代替客户或公司买卖股票、债券,或是商品期货。这像个巨兽般庞大的高科技压力锅,每分钟都有人赚到或赔掉数百万美元,电话忙线的灯持续地亮着,电脑荧幕随时闪着最新的行情报价,有的绿,有的红,有的亮,有的暗。在交易室里,各种叫喊的声音此起彼落,极不协调,耳朵听到的都是钱的事情,只怕经验最老道的专业交易商也受不了这种让人发狂的吵闹声。
很多华尔街的交易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的。在如此拥挤而难受的气氛之下,这些充满野性而狂热的交易商,通常都需要稍微透透气,舒解一下紧绷的情绪。有时候他们开的玩笑既有意思又无伤大雅;有时候则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毫不留情;还有些时候,他们整人的恶作剧,嘴里不雅的话,或是粗鲁莽撞的行为,则根本是老少皆不宜的。
对了,交易所也是全美国所有笑话的起源地。华尔街的交易商个个都是训练有素,可以快速地处理讯息,而且这套功夫不仅限于证券的买卖而已,不管是什么样的状况,喜事也好,悲剧也罢,他们都可以拿来调侃一番,像是挑战者号太空梭升空后爆炸的事件,或是1987年股市大崩盘,或甚至辛普森杀妻案的审判等,每件事交易商都能当成笑话来讲,一点都不难。
也许是因为他们的处境所带来的压力吧,他们每一天都有390分钟是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23400秒得面对沉重的压力,交易商随时都是提心吊胆的,因为每笔交易一赚一赔之间,往往就是几百万美元的差别。由于交易工作让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因此他们对任何事情的反应,都变成了一触即发式的,像刺猬一样,即使有时候这么做并不高尚,但也没办法。
秀逗的接线生
交易室可真是个充满压力的地方,电脑荧幕随时都嗡嗡地运转,电话响个不停,一直有电话等着接进来,再加上喊声,叫声,以及扯开嗓门的吼声,一个礼拜5天,一年52个礼拜,天天都得应付这些状况,实在会让人受不了。华尔街的工作步调,要不就是快得令人发狂,要不就慢得让人脑袋麻痹,而介于这两种极端的日子并不多,用手指就可以算出来。
现代科技的发展,更把金融市场的交易速度加快到量子速度般的惊人。今天的华尔街,和25年前还没发明数值科技和电脑前的状况相比,真的是南辕北辙,有如天地之别。
施本利(Joe Spndly)在华尔街已经混了将近30年,算是个老江湖了,他回忆电脑还没把交易室变成疯狂世界前的那段日子,那时他颇能享受在市场上卖力工作所得到的成果。他喜欢在曼哈顿的餐厅吃饭,到百老汇看表演,也喜欢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听歌剧。如果硬要在华尔街找个对文艺活动贪得无厌的人,那就是施本利了。他曾经在纽约的大型期货公司和信托银行工作过,因此经历了很多发生在华尔街的事情;他担任过很多职务,从买卖外汇到处理顾客账户的事都干过;他也看过很多交易商因为负荷不了工作的压力而打了退堂鼓。
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伍迪·艾伦(Wro)dy从1en)曾经说过一个和他爸爸有关的笑话。他爸爸原来在一家公司上班,后来公司装了个小小的电子器具,可以做他父亲原来的工作,而且做得更好,速度更快,于是,他爸爸就因为“科技上”的原因而失业。不过,真正令人沮丧的是,他妈妈知道了以后,也出门买了一台回家。
施本利也说了个类似的故事,主角是个叫做裘志的人。
裘志是个很安静的人。在70年代初期,他和施本利一起在纽约的一家信托银行做事。信托银行平常除了管理资金以外,也做一些顾客导向的业务,因为有些客户是市场的中实户,他们需要银行根据个别情况提供财务上的服务。另外,信托银行也经常从事证券的买卖,一方面以银行的名义来交易,另一方面也帮客户操作。裘志在交易室里负责的职务,算是比较低阶的工作,他负责接听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