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股的高手
这是美国最成功基金经理人林奇的实战经历。
不同
股票有不同的买法。有些
股票是因为"没什么其他
股票好买了,买点这个";有些是"可能这
股票有潜力",也买了;还有些
股票是"现在买入过两天抛出";有的是"卖了房子买进
股票",最厉害的是"房子全卖了还不算,还叫亲属朋友也跟着卖,然后拿了钱去买这只
股票。"林奇认为,房利美正是最后的这类
股票。
留意美国经济的人,应该知道房利美这家住房抵押货款公司,在1938年由美国国会创建并获得政府信用支持,后来在60年代初实现私有化。其主要职能是购买抵押贷款资产,然后将基金打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
上世纪70年代,房利美的经营模式是"短借长贷",以较低的利率借入资金,用这些钱买入高利贷的长期按揭贷款,赚取利差收益。到了80年代初,短期利率跃升到18%-20%,但公司在70年代购买的长期借款利率为8%-10%,利差收益反而为负值,于是股价从1974年的9美元跌到1981年的2美元,并传言即将破产。也就在这时,房利美结束了"短借长贷"的行为,采用了包装抵押贷款,创造了一种"按揭支持证券"然后卖掉的盈利模式。这样,当时的房利美从中获得了很高的佣金收入,并把利率风险转给了新的买主。
林奇投资房利美的过程十分曲折。1981年房利美的股价跌到了2美元,1982年投资市场因公司领导人和经营模式的变革,股价从2美元反弹到9美元,这是典型的周期性
股票走势。1983年,房利美真正开始盈利,股价却如一潭死水。1984年底,房利美占麦哲伦基金总资产的0.37%,而股价却跌了一半,从9美元跌至4美元。1985年,林奇觉得房利美的历史负担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增仓至2%,房利美成为进入麦哲伦基金持仓前十位的
股票,而房利美的股价从4美元已反弹到9美元。1986年,林奇将房利美持仓量收缩到1.8%,而房利美股价从8美元涨至12美元,公司盈利也从去年的每股0.52美元提升至1.44美元。
1987年,房利美股价震动颇大,这也和当年的股灾有关,股价从12美元升到16美元,后又跌到12美元,再回到16美元,最后在10月份的大暴跌中跌至8美元。这时麦哲伦基金持有2%-2.3%的仓位。1988年,林奇将房利美增加到基金总资产的3%,而公司每股盈利已达2.14美元。
1989年,林奇发现巴菲特也持有220万股房利美
股票,便在年底加仓房利美至基金资产的5%,这又是重仓股的最高限额。这年,公司股价终于从16美元涨到42美元。1990年,房利美因海湾战争从42美元跌至24美元,后又涨到38美元。1991年,林奇离开麦哲伦之后,后任经理萧规曹随,仍保持该
股票的头号持有仓位,股价则从38美元涨到了60美元。
林奇的实战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投资高手应该把握住反周期的投资机遇并耐得住寂寞。(文章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