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问:
胡老师,我是一个老股民,已经投身股市十几年了。我上次到香港出差,看到杂志上报道“衍生性金融商品”正在全球流行,其中又提到股指期货、
股票选择权和认股权证,它们到底是什么呢?我很想学习一下。
所谓“衍生性金融商品”指的不是单一产品,举凡所有证券化的金融商品以及藉由股价涨跌为基础来演变发明的周边投资工具都是,目的当然就在吸引更多投资大众参与,进而为金融机构广进财源。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投资工具中,股指期货(Index Future)与
股票选择权(Stock Option)是最刺激且最受欢迎的两大产品。原因是,假若买对了,可以有“本小利大”的收获,相当迷人!
这两大产品由于都仅是买进一纸代表“未来希望”的契约,常有人将它们归纳为“买空卖空”的投机工具。其实根据我过去的实务经验,如果懂得操作,它们也能发挥避险的功能。
我还在美国读大学时便已对衍生性金融商品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积极研究下,也促成日后在证券界一再应邀参与这类投资工具的研发与行销。
“选择权”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鼻祖。因此,只要了解它的交易动机与原理,便能举一反三地对其他同类产品触类旁通。
远在300多年前的荷兰,已经出现了最原始的选择权交易。当时种植郁金香的花农必须仰赖构造简陋的船只运送花苞至各地的花商分销,但受气候影响,海难频传。花农事先虽已投保,但对日后补运的花苞在价格波动风险上则完全无法掌控。花农之间于是相互订约,任何一方支付一笔权利金,对方则必须于限期之内随时依约定价格、数量提供花苞,如此交易,能皆大欢喜。你看,选择权与日后形成的期货交易根本就是同胞兄弟啊!
如果将当时的花苞改变为现代的石油,那么你就更会明白选择权或是期货交易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假若数以万计每天直接须依靠提炼石油来生产周边产品的制造商不能透过契约行为来确定石油价格,那他们要如何为自己的产品定价?这些人需要避险工具!而石油供应商能源源不断收取权利金也可以降低持货风险与成本,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再举一个华尔街
股票选择权的实例,你就会完全懂了!
假设你对一只价位在50元的个股情有独钟,认为它有潜力在3个月之内涨到60元,那么与其花大笔钱买进
股票,你可以只花点小钱,透过选择权交易来锁定心目中理想的买点。
该怎么做呢?你可以自选数量(一纸选择权合约即代表100股
股票),买进3个月后(选择权的发行是以每3个月为一期,通常最长可发行至9个月)到期的这只个股标明以50元(通常每隔5元都设定有标的价)为标的价的选择权。至于价格(权利金)呢?依我的经验,个股在市面上价位若正好是50元左右,那么还有3个月到期,以50元为标的价的选择权,买方每股须付出大约市值5%~10%,也就是顶多5元的时间价格权利金(Time Value)。当然,标的股若是热门飙股,时间价值自然较贵。
一旦付出了每股5元的权利金,买方就立刻拥有在3个月之内随时以每股50元的价格买进这只个股的权利。而手中持有
股票又收取了权利金的卖方则有义务准备在到期日接受买方提出以每股50元转移持股的要求。
3个月一晃而过,选择权终于到期了,你可真幸运,心爱的个股非常争气,果然来到了60元。由于选择权契约上言明买方可以每股50元买进,那么权利金便自动水涨船高,每股价值10元(60元减50元)。当初每股投资5元,现在回收10元,投资报酬率是一倍,也就是100%!如果你买的不是选择权而是直接买进了
股票,报酬率就会是20%(以市价50元买进,每股赚10元)!
同样的一只
股票,同样的上涨幅度,只因投资金额的大小而出现了这样悬殊的报酬率,这就是选择权交易所能发挥的“杠杆效益”。当然,投资人应先有心里准备,万一股价落在50元之下,那么付出的每股5元权利金就泡汤了,这就是风险!
理想的投资组合要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