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第一堂课应该知道的过去(1990~2005)
第一堂课应该知道的过去(1990~2005)
一、五年牛市(1996~2001)
在股市不断成长壮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利益群体参与其中。1993至1996年三年的市场低迷,使每个参与者都饱经风霜。其后在宏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支持下,一轮牛市终于被降息的导火索点燃了。
在此期间上证指数从512点涨至2245点。
降息
众所周知,降息对于股市而言属于利好。自1996年5月起,央行连续七次降息,将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10?98%一路降到了0?98%。
从1996年4月降息传闻开始,压抑了太久的股市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而起。当时的市场依然没有涨跌幅限制,老宋手中的股票就常有日涨幅达50%以上的幸福场景。开始大涨的只是深发展(000001)、新宏信(000562)等金融类个股,后来逐渐漫延到了各个板块。一轮牛市就这样以降息为导火索爆发了。
牛市或熊市的开端往往是在已经具备大环境条件的基础上由某一事件或政策引发。我们曾经认为:降息产生牛市,那么加息必产生熊市。但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实战经历后发现,利率的调整也并非是牛市熊市产生的必然原因,2006年以来三次加息,股市却还在由熊转牛,就是最好的证据。所以说,1996年的降息只是此轮牛市的导火索而已。
高送配
在股票的股价短期被大幅拉高后,高昂的股价自然会引发股民的常见病--恐高症。而解决恐高症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年报或半年报公布之际进行高比例的送股或配股,这样就会使股本增大而股价则大大降低,送配后股价从低价再涨起,市场的心理就更容易接受了。
一时间"高送配"或传闻即将"高送配"的股票就成了市场争相追逐的对象。
牛市拆细股票降低股价便于炒作必定会成为一个惯例。牛市中"高送配"股票很容易填权,而熊市,此类股票则会成为市场竞相抛售的对象。
在1997年初我的孩子快出生的时候,曾向一群朋友征集名字。有好友说:你爱人姓高,你姓宋,我们都是高送配的收益者,干脆孩子的小名就叫"配配 "吧。于是我的个人生活就和股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现在,每天呼喊的孩子小名让我无法忘记这个炒作术语--高送配。
国债套利
正常情况下,国债走势波动很小。但连续七次降息,给原本平淡无奇的国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由于降息使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大幅上升,造成了多次短期无风险暴利机会。又由于国债可以通过回购业务反复抵押融资,从而可以放大这种短期收益。老宋当年就曾以这种方式,在696国债品种上为公司7天用700万元净赚了700万。
市场中蕴含各种投资机会,只有贴近市场、独立思考、专心研究的人才能及时发现、把握这个机会。想在证券市场赚钱的人必须有勤于思考的素质和能力,否则你一定是来给别人送钱的!
12·16的启示
1996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严禁操纵证券市场行为的通知》,禁止任何单位、个人利用自身优势操纵市场;禁止任何单位以个人名义开设股票账户;证交所要加强对股价异常变动股票的监控;地方证管办要加强对本地区证券从业机构的监管;对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将严肃查处。但市场反应却是低开高走大幅上涨。
12·16行情示意图
这个阶段管理层通过媒体多次发布公告、通知等强调股市过热,被股民称为"12道金牌",而市场依然继续上涨。终于,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要本着加强监管、增加供给、正确引导、保持稳定的原则,做好八项工作。文章引发了市场暴跌。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中国股市开始实行每天10%的涨跌停板制度;也就是在这一天,整个大盘跌停,多数股票跌停,接着甚至出现3个跌停板。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20世纪90年代国内证券市场秩序混乱,政府采取强硬手段解决清理了三角债,并整顿金融秩序等重大问题。但行政手段的过度使用对于证券市场却是弊大于利。中国证券投资人在分析经济形式、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之余,还要格外提防是否会发生行政干预,致使市场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而不确定性正是投资的最大敌人。
事实上,"12·16"也仅仅让大盘滞涨了3周时间,却并没有改变市场的整体上升趋势,从1997年1月到5月,大盘一路上扬,创出73%的涨幅。
2007年的大盘又在走牛,但之前许多人却从1800点踏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担心政府又会对上涨过快的股市进行行政干预。
[yao_page]
针对这一类牛市突发事件,我的具体操作心得为:反应快就先抛掉,回头再在低点买回来,做一次短差;反应慢就索性坚持到底,不要再在下跌时出货,照样赚钱。最怕就是先不跑,跌三天又害怕了,跑了,结果往往会抛在最低点上。这种做法,一定要避免。
涨跌停板制度
涨跌停板制度本身是中性的市场规则,对于提醒投资人理性对待风险和避免过度震荡从而稳定市场是有益的。1990年市场设立初期就有5%的涨跌幅限制,1992年5月21日取消。1996年12月16日又设立10%的涨跌幅限制。远观国际市场上的此项制度也各有不同,有的只对大盘设限,个股不限;有的将幅度放宽到20%。
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转型到目前,只能是一个半市场经济体制。政府仍习惯介入和干预市场,尽管很多时候显然没有必要。从几次市场规则出台的时机来看,投资人必须猜测政府在推出市场规则时的思维倾向。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最为重要的经验。
邓小平去世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垂暮之年的邓小平的健康问题成了1997年初影响股市的重要因素。曾有几次小道消息传老人家不行了,大盘于是大幅走低,过了几天新闻并未公布,则市场又大幅走高。如1997年2月18日大盘暴跌8?91%,19日又涨7?58%,直到20日中国国内所有电视台停止一切节目,同时转播老人家逝世的消息,大家才停止猜测。深沪大盘跌停开盘表示市场的恐慌和对他老人家的哀悼,但旋即又拉起涨到持平。在随后的三个月,大盘像用尺子量好了似的直线上涨到了1510点。
在中国,个人健康问题能让股市大起大落的人,只有邓小平一人,这主要是因为他功勋卓著、影响力巨大,事实证明是多余的,因为那时刚刚正式接班的第三代中国领导人同样英明,也希望国家安定团结、一片繁荣。1997年大盘的直线上扬不乏政府托市的痕迹。
"琼民源"事件
"琼民源"(000508),全称海南现代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曾经是1996年中国股市最耀眼的"大黑马"之一,其股价全年涨幅竟高达1059%,后因被指控制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而受到证监会查处,公司股票也从1997年3月1日起开始停牌。在经过一年多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和期盼之后,1998年4月29日,终于公布了对"琼民源"案的调查结果和处理意见。经调查发现,在"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并已虚增了6?57亿元资本公积金。鉴于"琼民源"原董事长兼总经理马玉和等人制造虚假财务数据的行为涉嫌犯罪,中国证监会旋即将有关材料移交相关司法机关。
1998年6月10日,此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开庭,受审者即是"琼民源"原董事长马玉和。
从1996年初至1997年2月底,"琼民源"从股市"最大黑马"渐渐现形为"最大骗局"。
11月12日,北京市一中院对此案做出如下判决:"琼民源"原董事长马玉和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至此,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股市神话落下帷幕。
"琼民源"在1996年因虚假年报严重误导投资者,使其股价在短时间内扶摇直上,大批股民高位套牢,构成中国证券史上最严重的一起证券欺诈案。因此对该公司的重组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上一次艰难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