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者投资基金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或家庭的需求。目前很少有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思考这个问题,基本上是盲目跟风或随机购买。而这种投资风格导致的结果是容易购买到不适合自己的产品,进而产生对基金投资的误解。基金投资,不是简单的申购与赎回过程,是根据自己和家庭需求而进行的投资,不但需要投资收益,还要有效规避风险。投资者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要从自己的年龄和收入、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所能承担的风险和期待的收益等方面出发,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不同的投资人,年龄不同,财务状况不同,理财的需求不同。例如:年龄在25~35岁的投资者,正处于事业的创业期和上升期,面临组建家庭、买车、买房和生育子女的问题,他们相对年轻,事业周期会比较长,可以承担高风险,可以选择股票型基金。不同的基金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也各不相同。因此,正确的基金投资方法,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量力而行”。
我所举的例子,只是属于一种模式,可供参考,但不能照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具体国情,国情不同,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也不同。人,也是这样。有的人属于稳健型投资者,看重资金安全性,有的人则反之,属于风险偏好型,适合激进型的投资风格,每个人因为性格以及财务等方面情况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投资风险偏好,比如一个收入颇丰的私人企业主,如果生性爱冒险,喜欢追求刺激,那么在投资方面他很可能对投资对象有着高收益的要求,并且愿意承担高风险。投资者应该基于自身独特的风险偏好来构建相对应的基金组合,否则可能无法顺利实现事先设定的投资目标。
因此,在投资一开始,就首先要定位自己,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否则,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那怎么可能搞清楚投资呢?
如何定位自己?我的方法是通过一些测试来进行判断,不能一味凭主观。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稳健还是激进,并不说明他在另一方面也是如此。比如,有的人生活作风上非常喜欢追求新鲜感、刺激感,但涉及钱则胆子非常小,也有的人为人处世很保守,但炒股时俨然换了一个人。除了性格因素,客观的经济因素、职业因素、技术因素也能左右你的投资模式。因此,通过一些测试,来评估自己在投资模式上的偏好,是很有必要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理应选择风险收益相匹配的基金产品。
现将我当时做过的测试题,提供给大家,或许会为您提供一份参考。
1一个关系一般的朋友,向您借钱购买房产,您会:
A基本不借
B可能会考虑
C既然朋友开口,基本会借
2一般来说,投资期限越短,风险越高,相对投资回报也较高。您会选择:
A比较稳定的中长期投资(4年以上)
B收益与风险相对持平的中短期投资(2~4年)
C风险较高,但收益也较高的短期投资(小于2年)
3您选择投资的最主要原因是:
A很少参与投资
B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
C喜欢投资带来的刺激和成就感
[yao_page]
4假设您的工作收入可以选择固定薪水和佣金提成,或者说是两者的混合,您会如何选择?
A固定薪水
B佣金提成
C两者混合
5是否有过投资
股票、基金或债券的经历?
A没有过
B有过部分
C全有
6当您作出一个较大的投资决定之后,您通常的感受是:
A比较高兴或激动
B没有特别感觉
C非常冷静
7您一直光顾的高级百货公司正在搞促销,消费满2000元可以享受折扣,此项举措会对您的消费行为:
A明显刺激您增加消费
B可能会促进消费
C不受影响
下面的问题,你可以试着回答:
问题一:下面几个陈述中最清楚地描述了您的投资目标的是:
A您希望确保本金的安全,并且现在需要定期从投资中得到现金收入(如利息收入等)。
B您希望本金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值,同时也能承受小额本金损失;并且也希望定期获得一些现金收入。
C您希望得到长期的可观的资本增值,同时也能承受一定程度的本金损失;并且您不太在意目前是否能得到定期的现金收入。
问题二:您计划中的投资时间是多久?
A2年之内(短期)
B2~5年(中期)
C6年以上(中长期或长期)
问题三:当您将您的一大笔钱进行投资以后60天,它的价格下跌了20%。假设该投资项目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您将会怎样做?
A卖掉该项投资以避免更多的担忧,同时尝试别的投资。
B什么也不做,等待该项投资涨回来。
C买入更多。因为这项投资以前是很好的;现在更是便宜的买入机会。
[yao_page]
问题四:您正在为您的15年后的退休而进行投资。您将会怎样选择?
A投资于银行存款,放弃投资高额利润的可能性,从而专注于本金的保证。
B50%投资于银行存款,50%投资于
股票基金,希望得到一些投资上涨收入,同时以稳定的银行存款的形式为您自己提供某种保障。
C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型的基金,这种基金的净值在本年度内可能会大幅波动,但是在5~10年内有获得可观收益的可能性。
问题五:您为增加退休后的资金保障而进行投资的价值在您刚买入后的一个月内上涨了25%。同样,假设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当您已经达到了预定投资目标后,您将会怎样做?
A卖掉这个投资,落袋为安。
B保持这个投资,希望得到更多的收益。
C买入更多,因为它可能会涨得更高。
问题六:您刚刚得到了一个获得一笔奖金的机会。您希望是以下哪种形式?
A仅仅是2000元现金收入。
B您有50%的可能性赢得5000元;而另外50%的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
C您有20%的可能性赢得15000元;而另外80%的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
问题七:一个好的投资机会来了。但是您不得不借入资金来买它。您会借入资金吗?
A决不
B可能
C肯定会
问题八:假设您最初有1000元,在投资5年后,您的投资可能会产生如下的三种结果。您希望得到哪种结果?
A最差1010元,最好1210元。
B最差870元,最好1460元。
C最差640元,最好2000元。
问题九:一群知名的地质学家组成了一个探索金矿的研究小组,若探索成功,可回报5~10倍,如果失败则血本无归。估计成功率是20%。假如您有足够资金,您会否投资?
A不会
B会,以一个月的薪金作为投资。
C会,以三个月的薪金作为投资。
D会,以六个月的薪金作为投资。
问题十:您刚刚有足够的储蓄实践你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旅行,但是出发前三个星期,您忽然被解雇。你会:
A取消旅行
B选择另外一个比较普通的旅行。
C依照原定的计划,因为您需要充足的休息来准备寻找新的工作。
D延长路程,因为这次旅行可能成为您最后一次豪华旅行。
[yao_page]
以上问题,您选择的A项越多,您的抗风险能力越差,您的投资风格就应该越稳健。反之,您选择的C项越多,您就越偏好风险,您的投资风格就可以更激进一些。
在了解个人的风险偏好之后,我们还要根据每个人或每个家庭的财务状况不同,看看自己属于哪个不同的财务健康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寻求财务健康阶段,此时的生活支出与工资收入密切相关,理财主要通过增收、节支、调整理财目标达到财务健康;
第二个层次为考虑财务独立程度阶段,现有的生活投资方式已经能够达到财务健康,并且生息资产在理财期内有较多盈余,就可以考虑提高生活品质、调整资产结构、降低工资依赖度,在更喜欢的生活与工作间进行自由选择,让自己成为财务上的独立者,摆脱对现有工资收入的绝对依赖;
第三个层次为财务自由阶段,生活已经完全不依靠工资收入,实现了财务自由,通过对资产结构的调整,完全依靠生息资产就能够确保自己各阶段的财务需求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更多个性化的理想和成就。
当我们进行财务评估时,必须考虑的反映个人或家庭情况的参数包括:
(1)基本情况:包括本人及配偶的年龄情况等。
(2)财务现状:包括现有的生息资产总额;本人及配偶的年收入,以及分别的收入增长率情况;生活支出情况,这可以是生活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也可以是生活费用的绝对值;如果是生活费用的绝对值,还必须考虑生活费用因通货膨胀及生活水平提高而造成的支出增长率。
不同的财务阶段都必须考虑以下的问题:
(1)子女教育计划:针对的是子女教育中的大学教育及海外教育支出,子女教育中的小学、中学费用直接计算到生活费用中进行支出计算,但大学与海外教育的支出需要单独进行费用计算,其计算需要考虑子女的年龄情况,海外学习的时间,现在的学费费用情况及学费的增长率;
(2)购车计划:在购车计划中,要考虑的因素为换(购)车的时间,购车的总价,贷款比例,贷款年限与利率,不考虑换车时原车的价值。在购车计划中,有一项特别的费用需要考虑,就是购车后每年是否需要增加费用,以及打算使用的年限,也可以在生活费用中进行考虑;
(3)住房计划:住房计划需要考虑现有住房的价值,房贷余额、年限和利率,预计换房的时间,计划购房的价值,所换新房的房贷比例、年限和利率,特别还要考虑装修的预算,在住房计划中,一旦购买新住房,对旧房产采取的计算方法为按照实际净房产价值的情况作为收入计入当年收入中;
(4)退休计划:退休计划中考虑的重要问题为自己及配偶的退休时间,退休后支出的调整比率,退休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情况。退休金的获取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本人及配偶的一次性退休金;另一种是定期获得的占退休前收入一定比例的退休金,如果有占退休前一定比例的退休金收入,就还必须考虑退休金的增长率。本人的退休时间也对投资回报率有影响,在退休后,投资回报率的计算要从工作期的投资回报率调整到退休后的投资回报率,同时,退休后的支出比例也会发生调整。配偶的退休年龄影响的是配偶的退休金领取的时间(如有)、配偶的收入/支出调整率(如投资率不为0),以及配偶的退休金占退休前收入的比例(如有)。
[yao_page]
以上情况是一般人都会考虑的财务问题。但是,影响我们财务健康状况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对大部分人而言,只有依靠合理的投资回报率,才能既提高生活品质,又不断改善我们的财务健康状况。我们进行财务评估时会发现,投资回报率对于我们不同阶段的财务健康状况都有着超乎想象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对风险的承受情况,通过合理地配置资产和投资组合,把我们在工作期的投资回报率与退休后的投资回报率调整到理想状态。
在通过对不同资产进行配置以达到期望的回报率时,一定要分配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有稳定现金流入的投资品种,哪怕它的投资回报率并不是最高的,但是足以保证日常的生活支出有充足的现金来源。
在预计投资回报率时,需要考虑所投资的为可衡量风险的品种,而不是不确定性风险的品种。什么是可衡量风险的投资品种呢?就是其收益率在一个区间内上下波动,不存在一泻千里、无可挽回的可能性。比如说:就单个企业而言,存在破产、倒闭、歇业的可能,而作为所有的企业而言,虽然会有成长的高峰与衰退的过程,但在一个确定的经济增长环境下,企业整体的成长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投资于一家企业是一种不确定性风险的投资品种,而如果投资于所有企业,就成为可衡量风险的投资品种了。如何能够投资于所有企业,或者获取与其相似的收益率特征呢?所有的人都可以通过投资
股票来间接投资于企业,那么投资于某个单一的
股票,它的风险就是不确定性的风险,但如果投资于25只以上的
股票组合,就可以视同投资于可衡量风险的投资品种,这就是基金投资的原理,也是基金能够成为最普遍的个人理财工具的原因,因为它是收益率和风险可以衡量的投资品种。
2006年大多数
股票型基金翻倍赚钱的财富效应,促生了基民大军超常规的增长,股民转基民、储户转基民,存款变成基金份额,更有甚者出现了贷款买基金的现象。一方面感到欣慰的是,基金作为大众理财产品,已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但另一方面却更多的是担忧,担忧基民是怀着翻倍赚钱的发财梦来买基金、担忧基民是盲从而买基金,因为一旦出现净值的下跌,或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这部分基民就会“很受伤”,要么是恐慌性赎回,要么是“痛苦”地继续持有,既不利于投资者的财富增值,也不利于基金业持续健康发展。
因而在成为基民前,很有必要做足了解自己、了解基金的功课,树立健康理财的观念,达到简单、轻松、快乐理财的目标。
健康理财观之一:基金投资是理财不是发财
发财需要冒大风险,理财首先要规避风险,将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的前提下,获取超额收益。基金投资是理财不是发财,要合理预期基金投资的收益水平。
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
股票和债券,因而随着
股票、债券的价格变动,基金的收益水平也会呈现高低变化。但是,基金投资有严格的制度、纪律约束,有专业的投研团队进行前瞻性、独立客观地研究分析,有精细的风险管理流程把关,并且讲究组合管理,因而基金收益水平总体上要好于市场水平。如,运作满一年的开放式
股票型基金,其年度平均收益水平与市场平均水平(上证综指代表)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2006年上证综指上涨1287%,基金收益为11852%;2005年上证综指下跌884%,基金收益为355%;2004年上证综指下跌1652%,基金收益为-017%;2003年上证综指上涨1342%,基金收益为1894%。
[yao_page]
不同的基金类型,其预期的收益水平也是不一样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
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保本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在
股票型基金中,采取不同的投资管理方式,其预期收益率水平也不尽相同。如对于按指数复制法投资的指数型基金,和精选个股的积极管理型基金来说,前者的期望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平均收益,而后者的期望收益率要高于前者。但一定要记住,期望收益率越高,对应可能承担的风险也越大。
那么,基金投资的收益水平预期多少是合理的呢?下面几组数据可提供参考。我国开放式基金成立时间已满5年,以
股票型基金为例,期间有完整运作年度的基金年平均收益率为2685%,上证综指平均年收益率1251%。在美国,以S&P500指数为例,自1976年以来的30年间,其平均每年的收益率为1223%。
健康理财观之二:基金投资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选基金如同选对象,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就是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收益偏好。综合考虑个人、家庭的收入与负担水平,评估风险承受能力的大小,来选择相匹配的基金类型。如,偏好短期定存的投资者,较适宜于选择货币市场基金;偏好中长定期存款的投资者,较适宜于选择保本基金或纯债券基金;年龄较小或较激进的投资者,较适宜于选择
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如,美国投资协会调查,49%的基民表示希望在承担市场平均风险水平下获取市场平均收益;35%的基民表示可承担高于平均水平的风险来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
其次是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合适的基金产品,既要考察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以及收益的连续性,也不能忽视基金公司提供的服务质量。随着基金产品的数量的增加,选择合适的基金难度也在增加,规避业绩蜕变的基金产品是基民将要面对的一个挑战,进行基金组合投资不失为一个好的应对策略。如,不同基金公司旗下不同基金类型的组合;或核心—卫星配置基金组合,即大部分资金选择指数基金作为核心资产,少部分投资于其他各类型基金作为卫星资产;或者选择三类基金,简单按三三三比例进行配置。
健康理财观之三:基金投资要长期
美国的基民持有共同基金的时间相当长。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70%的持有人首次买基金的时间是在1995年前,93%的持有人在首次购买后仍继续持有,虽然持有的基金可能不是同一只基金,69%的基民持有共同基金的时间在5年以上。
基金投资为什么要长期呢?因为长期投资可规避风险,长期投资还能全额获得增值收益。我国的
股票市场和美国的
股票市场数据,都说明了长期投资能降低可能的风险负担。以美国S&P500指数为例,如投资期为1年,则出现亏损的概率为80%,如投资期为10年,则不会出现亏损。我国的基民如果投资期也是1年,且恰巧选择了2003年或2004年,则是亏损的,如果投资期是5年,则不会亏损,还会稳获13425%的收益。
[yao_page]
投资者一定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要从自己的年龄、收入和所能承担的风险和期待的收益等方面出发,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首先,要注意分散投资。要在银行、保险、资本市场中合理配置资产,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其次,要注重产品选择与风险承受能力和理财目标相匹配。对于年轻人而言,如经济能力尚可,家庭负担较轻,可选择
股票型基金;对于中年人,收入比较稳定,但家庭责任比较重,投资时应该在考虑投资回报率的同时坚持稳健的原则,分散风险,尝试多种基金组合;对于老年人而言,应以稳健、安全、保值为目的,可选择货币型和债券型基金这些安全性较高的产品。同时,要注意长期目标对应长期工具,如以养老为目的,应选择指数型基金。
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财务都是人生健康生活的基本保障,然而,在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国人重视的今天,财务健康却仍然被许多人所忽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每个人安排了一生无忧的财务生活,从免费医疗到全面义务教育,再到退休保险。但现在不同了,在市场经济时代,每个人必须为自己一生的财务保障作打算,以避免老无所养,病无钱医,子女不能享受更好的教育;与此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合理地享受与收入和资产状况相匹配的生活水平,这是市场经济给予我们选择的自由,也是选择的矛盾。如何才能够达到财务健康 ? 也就是我们一生的财务需求(包括基本的保障需求和生活的享受需求)如何能够合理、平衡地得到满足呢?那就需要进行财务评估,通过定期对财务健康状况的检查,调整理财目标、生活方式、投资方式和资产状况,使我们每一步的财务决策帮助我们的财务健康状况变得更好。